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2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63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101篇
环境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12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蔡春光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38-241,274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调查了北京市居民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初步分析居民对空气质量这种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状况,探讨了影响居民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居民的经济状况比较好则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越高,但是支付意愿与家庭收入弹性<1.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也增加.另外,性别和健康状况也影响居民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从政策实施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完善人们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才能制定政策实现公共环境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2.
污染治理设施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与社会公共利益直接相关。对城镇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可以为大范围的公众提供清洁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本文分析中国污染治理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并在保留产权公有的前提下对污染设施实施租赁管理经营的新型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03.
从公众言语的起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等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沈阳市典型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沈阳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室内环境污染特点,为今后沈阳市开展典型室内公共场所污染治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5.
在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和消费相当惊人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意义深远。鉴于中国的基本现状,应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公众参与四种途径来实现节能减排,力促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6.
穆雷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87-191
根据作者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经验,结合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在公众参与工作中结合中国城市基层组织特点,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能够有效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体现公众环境知情权、制止群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做好公众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107.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真做好公众意见调查工作,可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公正、公开、公平地发展。虽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公众参与的实际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意见调查的结果应如何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8.
公众参与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方式、分析结果及意见的落实,证实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focuse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potential for achieving cooperation in small “clubs” of countries. While solut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eventually require widespread cooperation, club strategies could help to catalyze that outcome. Unlike the Paris Agreement, which has achieved widespread but relatively shallow cooperation, it could be easier to tailor agreements that allow deep cooperation within smaller groups. This essay extends that logic to clubs whose geometry varies two-dimensionally across countries but also along a third dimension: within countries. Most of the key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ory that explain how clubs achieve cooperation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three-dimensional clubs. Most of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for these clubs has occurred in the west; overdue is a close assessment of how key units – such as provinces and firms – within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ssue of public eng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risk contexts through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the key term “community” in a risk assessment of mining-caused soil contamination. Drawing on Burke's concept of terministic screens and method of cluster criticism, the analysis shows the divergent constitutions of “community” in the Sudbury Soils Study's official discourse and the citizen-activist rhetoric of the Community Committee on the Sudbury Soils Study. Tracing the verbal and visual clusters within each organization's articulation of “community” as place and people reveals how the official Study's technical-regulatory ideology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countered by the Community Committee's contestatory environmental justice ideology. These competing views of “community”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in that the official Study's mainstream risk discourse establishes the terms for the Community Committee's reactive counter-discourse, thus limi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mainly to questions of “downstream” impacts. Our rhetoric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suggests a generative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power relations animating specific risk communication contexts as well as for potentially reinventing “community” in terms more conducive to meaningful citizen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